285
红木嵌珐琅嵌玉佛龛
结拍时间:
成交价 RMB未成交
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有"*"的拍品恕不办理出境手续。
| 图录号 | LOT 285 |
| 年代 | 清乾隆 |
| 名称 | 红木嵌珐琅嵌玉佛龛 |
| 中文说明 | 汉代扬雄著《方言》称:“龛,受也。”即容纳、盛受之意。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即供龛。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一一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一一龛中有无量化佛”,又《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记载:“尔时彼佛取尼师檀,随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经七昼夜受妙喜乐,威光炽然”,元代长筌子在《百宝妆》词曰:“苦海无涯,生灭甚时彻”。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云岗、龙门、敦煌等石窟中均能见到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此后,又出现了将石、木或其它材料做成橱子形小阁,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乾隆时期,承做供龛的事项主要记录在《活计档》的“金玉作”、“匣裱作”、“油木作”、“广木作”、“珐琅作”及“如意馆”等档案中,一座制作精美的供龛通常需要由造办处多个部门协作完成。尽管雍正时期档案中已有大量制龛活动的记载,但现存实务并不多见。目前,故宫中珍存的供龛多属乾隆时所作,样式和装饰内容融会满、蒙、汉、藏宗教和生活中众多艺术元素。据乾隆年间档案的记载可知,宫中佛龛制作遵循着传统的审定方式。此佛龛为仿传统的楼阁建筑而制,整体呈四边形,红木质,由龛与座组成。红木为主体,做四柱殿式,宝顶以红木雕就,顶珠浅浮雕缠枝莲纹,四周环以封板,此种封板形式称为“毗卢帽”,边缘以浅阴线雕琢回纹,其三面内随形镶嵌珐琅饰板,背板浮雕缠枝莲纹,细致巧妙,立四望柱,龛体四根柱廊,正面两根以珐琅彩云龙纹为饰,背面两根则以红木浅浮雕卷草纹为饰。正厅二门活络可动,槛窗及殿门皆均镂空镶嵌,一丝不苟。龛三壁封闭,仅一壁开门,均贴饰铜胎掐丝珐琅为装饰。两侧壁开光内绘仰覆莲瓣及缠枝莲纹,佛龛上置四角攒尖歇山顶盖,宝珠钮,钮上分六面绘杂宝纹。此拍品外型端庄雅正而清丽灵秀,壁面珐琅镶嵌精美,纹饰细腻精微,整体做工规整,法度森严,装饰手法和题材雍容华贵,一派皇家气象,乃乾隆宫廷造办处之珐琅彩精品,为清代帝王礼佛敬佛之重器,收藏价值极高。Red Sandalwood Buddhist Shrine Inlaid with Enamel and JadePeriod of Qianlong, Qing Dynasty58.7 cm Height285(附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黑漆嵌掐丝珐琅佛龛,高 57cm) |
| 参阅 | 参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黑漆嵌掐丝珐琅佛龛,高 57cm |
| 尺寸CM | 58.7 cm Height |
| 估价 | 500000-800000 |
| 成交价(¥) | 未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