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阿难尊者
结拍时间:
成交价 RMB5,290,000
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有"*"的拍品恕不办理出境手续。
| 图录号 | LOT 250 |
| 年代 | 十二世纪 |
| 名称 | 阿难尊者 |
| 质地 | 铜鎏金 |
| 中文说明 | 本件阿难尊者铜像,展现了十二世纪中国北方佛教造像的巅峰技艺与深邃哲思。尊者凝神伫立,双手合十,身躯微向前倾,仿佛正恭立于佛陀身侧,屏息聆听法音,瞬间定格于闻法悟道的仪轨场景。其面容丰润,眉眼纯净俊朗,神情虔敬中透出睿智,完美诠释了“多闻第一”的经典形象。阿难尊者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常随弟子,在这一时期华严宗“三世佛”造像组合中常居主尊一侧,其形象不仅具象表现佛经记载,尊者的卓绝姿态,体现了这一时期华严宗造像的美学精髓与宗教意涵,与山西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诸菩萨、弟子彩塑所共有的雄健与秀美兼具的特质一脉相承,十二世纪多位帝王,崇尚华严学,道宗(公元1055-1100年期间在位),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随著帝王皇室的倡导,建寺造像,蔚然成风。除了山西应县佛宫寺,其释迦塔内保留有辽代风格的华严三尊和八大菩萨像之外,创建于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的山西大同华严寺,寺内北阁奉置有诸帝的石像和铜像,足见当时华严寺兼具皇家祀拜祖庙的性质,末期,华严寺部分寺院建筑,毁于兵燹,重建之后,分为上下二寺。下华严寺原本隶属于上华严寺,其大殿门上悬挂“薄伽教藏”黑底金字匾额,“薄伽”意即梵文Bhagavat,为“释迦、世尊”意义,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指称释迦藏经殿,薄伽教藏殿,未若上华严寺般妆修华丽,仍保持辽金时代朴实风格。薄伽教藏主殿内,凹字型佛坛的群像组合,以华严宗的毗卢捨那佛等三世佛作为主尊,三佛两侧弟子立像,佛坛前方相对分列胁侍菩萨及供养人等,四隅立四天王像,共计二十九尊彩塑造像,铺陈于明间,以及左右两次间(参见梁思成、刘敦桢《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的金代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重修碑记,《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三期》1934年6月,以及格丽黛氏的整铺主尊图像群像组合MarilynLeidigGridley《ChineseBuddhistSculptureundertheLiao》,1976)。薄伽教藏殿中的三世佛所坐莲台,每一莲瓣均描绘泥金小佛一尊,具体表现系出华严经典的《梵网经》教义,毗卢捨那法身佛代表的莲华藏世界,足证这个时代帝王对于兼具皇家祖庙“薄伽教藏殿”华严造像的高度重视。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迦叶与阿难二弟子侍立于释迦牟尼佛两侧,其中阿难像(图一,高2.8-3米),为青年僧人的造型,眼大、额宽、颊丰,眉宇间散发着慈悲、智慧、忠厚之神情,他敦实挺立,气度干练,足履踏莲,庄重内敛的气质与此尊铜像如出一辙;此外,其极度简练的衣纹处理:仅在肩部、肘关节及下摆处施以数道深刻而流畅的阴线,刻画出僧袍随体态自然垂落的层次与体积感、足下仰莲座立体圆融,极富层次感,制式、形态,皆与本件拍品极为相类。阿难尊者作为佛陀身教的结集者,其形象本身就是“闻、思、修”修行次第的化身。《华严经》强调“初发心即成正觉”,而阿难多闻持法的德性,正是菩萨行者“信解行证”的起点,拍品即为这一理念的完美视觉呈现,造型谨遵唐轨,然气度更显雄健,折射出契丹民族特有的草原气质,最为撼动人心之处,莫过于对其体态的处理,尊者身姿挺拔静穆,整体轮廓呈线型,自上而下流畅无阻,身躯饱满,给人以凛凛堂堂之感,至腰部形成精妙的收缩,旋即外展至足部。这种内收的腰线,非但未显柔弱,反而如同蓄力之弓,赋予造像一种向上的升腾感和引而不发的生命力量,尊者所著僧袍腰间束带、衣缘折转等细节刻画精到克制,弃绝繁琐,仅以寥寥数道深刻流畅的阴线勾勒衣纹,集中于肩臂与膝间,这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对比,将一切视觉焦点集中于佛像整体的动态与神采之上,将一种全神贯注的虔诚与内在的定力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极大程度上展现此时期造像注重整体气势与局部写实并重的特色。其铜质致密沉实,皮色温润,历千年岁月而神完气足,传世此时期铜佛中,具此规模、品相且神形兼备的弟子像寥若晨星,为此时佛教造像艺术高峰的典范。 |
| 参阅 | 参阅: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阿难尊者 |
| 尺寸CM | 38.5 cm Height |
| 估价 | 6000000-8000000 |
| 成交价(¥) | 5,29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