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明成化 青花穿花夔龙海马纹高足碗
结拍时间:
成交价 RMB2,472,500
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有"*"的拍品恕不办理出境手续。
图录号 | LOT 330 |
年代 | 明成化 |
名称 | 明成化 青花穿花夔龙海马纹高足碗 |
中文说明 | 拍品侈口,弧腹内收,下承以中空高足。通体施白釉,釉面匀净莹润,青花发色沉稳。高足外壁近底处绘有回纹,内底和外壁均绘有夔龙纹,内壁近口沿处及底心各起一组双弦纹,圈中绘有一条夔龙。外壁则绘口吐莲花的夔龙与背生双翼的天马相互追逐。天马四蹄腾跃,鬃毛翩飘,神态悠然,意气飞扬,夔龙形象生动,象鼻高昂,口衔莲花,长有双翼,尾若卷草,矫健雄浑,别具一格。 龙纹为中国瓷器上的传统纹饰,成化时期的龙形象尤为祥和。虽然双目圆睁,却透露出柔和之态。成化时期的龙纹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口衔莲花的夔龙最为常见。夔龙又称香草龙,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就有关于这种神兽的生动描绘。它形似牛而身苍,仅有一足,出入水时伴有风雨,光芒如日月,声如雷鸣,被命名为“夔”。而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又被解释为神魅,形似龙而仅有一足。因而一说“夔龙”之名因似龙而来。而另一种说法则起源于舜帝时期两位贤臣的合称。夔司掌礼乐教化,龙执掌纳言谏议,二者共同辅佐舜帝开创盛世,《尚书·舜典》记载“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印证其历史渊源。该词汇在传统文化中演化为辅弼良臣的代称,杜甫诗句“夔龙廊庙珍”与明代《鸣凤记》“夔龙礼乐承先范”均体现其政治象征意义,既体现了器物等级,也暗含对执政者任用贤能的期许。 夔龙纹自商周时期起在青铜器上即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形象在不同朝代逐渐演变。自明代洪武以来,瓷器上的夔龙纹样受到了外来印度艺术的影响。这种夔龙的原型可追溯至印度摩羯鱼,它作为水中的守护神,是佛经中记载的神兽,其梵文名称“makara”原指“海龙”,是恒河女神之坐骑,信众视女神为纯洁与宽恕的化身。成化时期的夔龙纹结合印度摩羯鱼形象与中华传统夔龙纹,展现了中外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在这一时期瓷器上的盛行或与成化帝信奉藏传佛教有关。 传世品中,相同高足碗极为罕见,均不书款识,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一件。另一相类器曾于2009年见拍于香港佳士得,其足部饰祥云、外壁仅绘夔龙,可以参阅。 |
参阅 | 香港佳士得,2009年5月27日,编号1807,成交价HKD 12,980,000 《成化御窑瓷器·上——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瓷器对比》,故宫出版社,页206,图82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页30,图28 《西藏博物馆明清瓷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页44、45 《明成化瓷器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77年,图72 |
尺寸CM | 15.4 cm Diam. |
估价 | 1500000-3000000 |
成交价(¥) | 2,472,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