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场详情
十七世纪 宗喀巴大师像
  • 27.jpg
27

十七世纪 宗喀巴大师像

结拍时间:
成交价 RMB14,720,000
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有"*"的拍品恕不办理出境手续。
图录号 LOT 27
年代 十七世纪
名称 十七世纪 宗喀巴大师像
形式 西藏 扎什伦布寺
质地 铜鎏金
款识 礼敬至尊法王宗喀巴洛桑扎巴!
中文说明 北京中汉此次春拍征集了一尊体量高大、鎏金亮丽的宗喀巴大师造像,其精致华美、风格独特,极具艺术个性,堪称同一题材乃至同一风格造像中的杰作。
由这尊造像标志性的形象以及莲台后方的题记,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其表现的是一代宗师宗喀巴洛桑扎巴。宗喀巴大师面形方正,国字脸。头留短发,发际线较高,呈弓形。双眉细长上挑,双眼俯视前方,目光坚毅而有神。双颊丰润,鼻梁挺拔,鼻翼宽阔,小嘴微抿,耳朵厚实,轮廓优美。给人以干练睿智的中年人形象。
宗喀巴大师结跏趺坐端坐,双手当胸结说法印,双手各捻一茎莲枝,莲花开于肩头,左边莲花上托经书,右边莲花上托宝剑。左经右剑是文殊菩萨的标识,这也喻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宗喀巴大师身着交领僧衣,外披袒右式袈裟,袈裟衣纹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多余的衣襟垂落于膝前腿边,平铺于莲台之上。大师身形饱满,四肢健硕有力,手指细长灵动,脚板厚实,脚趾粗壮。其身体比例协调,庄严肃穆,魁梧伟岸,给人以超脱凡人的气质神韵。
宗喀巴大师身下承托仰莲莲台,莲台设计巧妙,极具艺术个性和魅力。莲台形制高大。台面平整宽阔,上沿饰一周连珠纹,连珠硕大、颗粒饱满,珠圆玉润,一颗一颗珠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而非常见的那种紧紧挨在一起的样式下方莲瓣挺拔饱满、层次感极强。莲瓣层层叠叠,主莲瓣分两上下两层,每组莲瓣之间又有露出头的三角状的莲瓣,显得层次更为丰富。莲瓣莲端有翘起向外翻卷的草头纹。莲瓣挺拔、厚重,像海边卷起泛起的浪花一样。这样的莲台莲瓣在其他造像上极少见到,其富有个性和生命力,而又魅力十足。在其衬托之下,宗喀巴大师更显庄严、伟岸和气势非凡。
莲台后方錾刻一行字迹秀美的藏文题记,其内容为“礼敬至尊法王宗喀巴洛桑扎巴!”明确表明造像的身份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1357-1419年),青海湟中人。因为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所以人们称他宗喀巴,意思是“宗喀地方的大师”。幼时从噶当派出家,学习显密教法。十六岁赴拉萨,遍学各派教法。在拉萨,他目睹了当时僧侣戒律废弛、生活放荡,慨然有革新之志。他首先倡导他的门徒严守戒律,以戴黄帽、着黄衣区别于其他教派的僧徒;同时又通过著书立说为其“宗教改革”建立理论基础。自1401年开始,前后约十年时间,先后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两部重要佛学论著。1409年,他于大昭寺创立祈愿大法会,同年建甘丹寺,标志着格鲁派的正式建立。门下弟子众多,著名者有八人,分别为贾曹杰、克珠杰、降央却杰、降钦却杰、根敦主、堆·喜饶桑布、麦·喜饶桑布、喜饶僧格。其中,降钦却杰曾被明永乐皇帝封为“大慈法王”;克珠杰后被追认为一世班禅;根敦主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明清之际,格鲁派在西藏的名声和地位日渐升高,最终在17世纪中期,格鲁派在和硕特蒙古军队的帮助下最终登上了西藏最高的宗教地位。
宗喀巴大师的造像和绘画非常流行,此尊铜鎏金宗喀巴大师呈现出鲜明的扎什伦布寺风格。扎什伦布寺坐落于日喀则城西的尼玛山脚下,始建于1447年,是后藏第一大寺,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17世纪起,扎什伦布寺获得了等同于拉萨三大寺的地位。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始建扎什伦布寺时,即聘请著名画师勉拉顿珠为寺院绘制壁画、塑造雕像;四世班禅时期,又延请曲英嘉措进入寺院进行艺术创作,使扎什伦布寺成为藏传佛教绘画最为重要的勉唐派及新勉唐派发源地。同样自四世班禅时期开始,扎什伦布寺中逐渐形成造像生产的手工艺作坊。这个作坊生产的造像,因其具有显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征,而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扎什琍玛。琍玛是藏语中铜合金一词的音译,后被用来指称所有铜制造像,顾名思义,扎什琍玛即专指扎什伦布寺生产的铜制造像。扎什琍玛大约兴起于16世纪,逐渐成为西藏地区最流行的造像艺术流派之一,于18世纪达到最盛,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扎什伦布寺造像以华丽精致著称,受到广泛的推崇。在清代,西藏班禅、达赖、以及甘肃、青海、蒙古等地宗教领袖、各民族首领以及满汉大臣等向清朝进献了大量的扎什伦布寺造像,仅带有黄条的就有400多尊,是目前故宫所藏数量居多的藏式佛像 。但在为数众多的扎什伦布寺造像中仅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可与此拍上拍的这尊媲美。然而故宫博物院的这尊释迦牟尼佛与中汉拍卖的宗喀巴大师在诸多方面仍然稍逊一筹,比如体量,雄浑健硕的身体、流畅飘逸的衣纹、莲台上的连珠、莲瓣的饱满程度等方面都稍显逊色。
尺寸CM 39 cm Height
估价 估价待询
成交价(¥) 14,7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