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场详情
十四世纪 释迦牟尼
  • 7.jpg
7

十四世纪 释迦牟尼

结拍时间:
成交价 RMB未成交
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有"*"的拍品恕不办理出境手续。
图录号 LOT 7
年代 十四世纪
名称 十四世纪 释迦牟尼
形式 西藏萨迦寺风格
质地 铜鎏金
中文说明 由于皇室对藏传佛教的尊崇,元代佛教造像艺术风格发生很大变化,政府大张旗鼓推广的多是以密宗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曼茶罗圣像为范本的法像,即“梵式”法像。这改变了自东汉至两宋中原汉地雕像或绘制的佛像多为“汉式”法像的局面。北京中汉这尊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便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其表现得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相,这也是佛教艺术中表现最为频繁的主题。全跏趺端坐,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的释迦牟尼佛则是东印度、尼泊尔至西藏乃至中原地区最为流行的佛样。这是因为,东印度比哈尔邦的菩提迦耶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其成道时所坐的石台座、菩提树以及笈多时期建立起来的大菩提塔都是全世界的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塔内供奉的就是同样形象的释迦牟尼佛像。这被认为是佛陀觉悟成道时的形象,是最具神圣性的佛陀形象之一。
这尊释迦牟尼佛像为红铜铸造,鎏金亮丽。佛陀肉髻高隆,饰宝珠顶严。螺发细密,排列整齐。佛陀额头宽广饱满,呈圆弧形,白毫宛如豆粒大小。双眉自鼻根飘扬而起,弧线优美,如海鸥展翅;眼睑微微隆起,双目低垂,俯视前方。鼻梁直挺,双唇微抿含笑,下颏正微微隆起,大耳垂肩,耳垂宽厚,呈长方形,其上有细长的的耳孔。颈部明显可见三道蚕节纹,这些均是佛陀异于常人的特征之一。下颌较短,精致的五官刻画出温和沉静的面容。佛陀双肩宽阔,胸脯厚实,胸肌突起。身着袒右式福田格袈裟,福田格缝线以连珠纹表现。左手手心向上置于腹前,右手施触地印。手与脚的刻画自然写实,手掌与脚掌肥厚柔软,手指尖微微翘起,饱满灵动。
此尊释迦牟尼佛像风格上受到尼泊尔艺术的强烈影响,比如轻挑的眉毛、额宽下颏窄,豆荚状的眼睛,表情柔和,神态自然优雅,像一位青年贵族的形象。从造像整体来看,多以曲线塑造出人物脸部和躯体的转折部分,充溢着流畅的美感。比例上显得略大的头部,袈裟衣纹的疏密安排,显示出 13 至 14 世纪受尼泊尔影响的西藏造像特征。
从宋元时期《碛砂版大藏经》的插图上可见,百衲服坐佛在当时是广泛流传的一个题材。这样的袈裟样式我们在大昭寺藏的一尊噶举派上师像身上也能看到,2017年香港佳士得拍出的一尊释迦牟尼佛,风格上皆与此尊释迦牟尼佛相似。最为相似的当属萨迦南寺主殿拉康钦摩大殿供奉的主尊释迦牟尼佛坐像,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中汉拍卖的这尊释迦牟尼佛也出自同一产地,属于同一种风格。目前学术界也称之为萨迦风格,这是一种主要受尼泊尔影响的风格样式。
在元代,皇室推崇藏传佛教,独尊萨迦派。随着萨迦派的兴起,尼泊尔工匠在西藏佛教造像中的地位达到顶峰。伴随萨迦王朝的影响力,西藏佛教造像第一次走出了雪域,到达了中原地区。当时活跃与藏区及元宫廷的优秀造像艺术家,首推来自尼泊尔的阿尼哥。史书记载“凡两都寺观之像,多出其手”,被称为“长擅画塑,及铸金为像”,他创作的佛像被称为“西天梵相”。所谓“西天梵相”实际上就是当时汉族文人以中国传统的审美范式对受尼泊尔影响的西藏和元宫廷造像的称呼。到了元代,随着帕拉王朝的覆灭,影响西藏佛教美术的域外风格,尼泊尔可谓一枝独秀。尼泊尔风格对西藏和内地造像的影响极为广泛,当时或稍晚一点的西藏重要寺院,如萨迦寺、丹萨替寺风格、夏鲁寺和白居寺。 萨迦政权统治时期,西藏佛教造像还得到了中央政权的资助,萨迦寺风格造像当属“西天梵相”的典范。这种风格的造像,主要受尼泊尔风格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西藏和汉地的元素,如福田格袈裟即受汉地元素影响。
总之,这尊铜鎏金释迦牟尼是一尊典型的萨迦风格造像。它以完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雄浑的气势,再现了元朝和元朝统治下萨迦政权的辉煌历史,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和宗教感染力,堪称一代艺术典范。
参阅 1、《碛砂版大藏经》插图 2、香港佳士得 2017年5月31日,编号2804 3、萨迦南寺主殿拉康钦摩大殿 主尊释迦牟尼佛坐像
尺寸CM 32.5 cm Height
估价 1,800,000-3,000,000
成交价(¥) 未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