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场详情
元 四臂观音
  • 38.jpg
38

元 四臂观音

结拍时间:
成交价 RMB未成交
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有"*"的拍品恕不办理出境手续。
图录号 LOT 38
年代
名称 元 四臂观音
形式 东北印度那烂陀/九至十世纪
质地 合金铜嵌银
中文说明 观音头梳高而宽扁的发髻,顶髻上有阿弥陀佛小化佛,几缕头发垂至两肩。头戴三叶冠,束冠缯带自然垂落,面型圆润,杏仁状大眼嵌银,白毫亦嵌银,宽鼻厚唇,典型的印度人相貌特征。观音有四臂,主臂左手撑身后,右手置膝前施与愿印,其余二手上举;四手分别持莲枝、念珠、净瓶等法器。左腿曲盘,右腿舒坐,踏一朵莲花。观音身后有圆形背光,背光边缘有连珠纹和火焰纹装饰,背光顶部有凸起的简化小伞盖。莲座莲瓣肥大,瓣尖微微翘起,时代和地域特征明显。
四臂观音为喜玛拉雅地区佛教徒普遍膜拜的神祇,从西藏后弘期开始,定型为以双手合什、另双手各持法器为形象,而印度早期的多臂观音形象并不固定,此尊形象殊为罕见。造像以上等合金铜铸造,质地细腻,经一千多年的供奉仪轨作用,以及收藏者多年的珍藏,可见其表面自然的磨蚀与润泽的包浆。观音眼睛、白毫嵌银,工艺考究,背光后面有梵文题记,梵文题记的内容为法身偈,即:“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这件精美的观音像是9至10世纪的东北印度造像。740年帕拉王朝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和孟加拉国国一带兴起,崇信佛教的统治者成就了印度佛教的最后辉煌。此尊观音像可见笈多王朝后期风格的影响,比如肢体的塑造更具自然主义手法,臂钏的位置较高,以及面相、莲瓣特征等细节。笈多王朝后期至帕拉王朝时期,那烂陀寺(Nalanda)已成为佛教造像的盛地,与东北印度的超戒寺、飞行寺等佛教寺庙和大学,成为国际大乘佛教的研习中心,既有显教,也有密宗(7世纪玄奘大师在那烂陀求学时已感受到了较浓的“金刚乘”气息),曾吸引过全世界上万名学生前去研习佛法。无数来自其它国家的使团或造访者不仅带走了佛典,也带走了各种佛像法器,帕拉艺术也随之传播影响到了周边地区。这尊四臂观音造像应铸造于那烂陀寺或是其周边地区。在传世品中,如此品相完好且带背光的那烂陀寺造像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类似的作品,大昭寺收藏有一尊同一时期的莲花手观音,可资参阅。
参阅 《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卷一,乌尔瑞希·冯·施罗德,2001年,页231,图68。九至十世纪,印度帕拉风格,莲花手观音,高15厘米
尺寸CM 9.8 cm Height
估价 1,200,000-2,000,000
成交价(¥) 未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