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
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保税)
结拍时间:
成交价 RMB5,750,000
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有"*"的拍品恕不办理出境手续。
图录号 | LOT 307 |
年代 | 元 |
名称 | 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保税) |
尺寸CM | 68 cm Height |
估价 | 3,000,000-4,000,000 |
成交价(¥) | 5,750,000 |
备注说明 | 本拍品处于保税状态,详情请参阅《保税拍品竞买特别提示》 产地/风格:中原 材质:铜漆金 说明:这尊元代罗汉像表现的是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罗汉信仰最早源于印度,但在印度尚未见到系统的罗汉造像,基本上可以看做中国佛教艺术的创造,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唐代高僧玄奘大师翻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最早提到十六罗汉。宋元时期逐渐演变出十八罗汉,主要与民间信仰发生关联,对信仰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后转变为正统信仰对象,进入佛教寺院殿堂。罗汉是佛陀的得道弟子,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随缘教化度众。 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Arhatkanankabharadhvaja),出生于古印度一富人之家,据说出生时掌中握一枚金币,每当拿走一枚又新生一枚,奇妙之极,故取名“具金”,即“迦诺迦跋黎堕阇”的意译。尊者长大后性情慈和,乐善好施,美名传遍全城。后来听闻佛法,对佛教产生了坚定的信仰。他征得父母的同意,跟随释尊出家,不久便获得了阿罗汉果。佛陀曾告诉弟子,在人寿二千年之际,有个名叫“赫”的国王在护光佛圆寂后,为其佛骨建塔供奉,并为其塑了两尊像。当时有位赌徒(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的前世)往两尊佛像的手掌内都系上一块金币。由于他的那一善行,才获得了今生的这样的善果。迦诺迦跋堕阇尊者的居地沃色穷瓦乃,又称“具光之地”或“吉祥洞”,据说是在西方牛货洲的六大国之一哈日札,同700名阿罗汉住在那里共同护持佛法。 这尊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呈比丘形象,头顶顶骨高高隆起,异于常人,宛如佛陀的肉髻。额头高广,双眉浓密,眉骨突起,眼睑低垂,双目微闭而有神。耳垂长而厚,直鼻高挺,双唇含笑,双颊饱满,给人一种超凡的亲切感。 尊者肩胸宽厚,肢体圆浑,魁梧健硕,具有宋代佛教造像的遗韵。结跏趺端坐,腰身笔挺,身着交领袈裟,袈裟轻柔贴体,衣褶自然流畅,垂落于双臂和腿边宛如流水淌开,极为写实。袈裟的细部制作也十分精致,尤其是袈裟左上角带钩及身后系带打结和穿插关系都表现得毫缕毕现。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风格,形体比例、相貌特征维妙维肖,完全符合人体美学。 尊者双手置于腹前结禅定手印,艺术家高超的工艺,让人能感受到似乎是柔软而富有弹性。尊者两眼似闭非闭,嘴角向上翘起,将那种沉浸在自我冥想的世界,物我两忘、清净喜乐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造像品相完好,表面还残存有最初的漆金,漆金脱落的地方显露出莹润富有光泽的铜质。除了漆金脱落之外,整个造像完好无缺,品相相当完美。而且其尺寸巨大,高达68厘米,最初还应配有山石形或宝榻式的底座,这样基本就是真人大小,气势相当壮观。整尊造像以精铜铸造,铸造工艺精湛,造像胎壁厚重,造型栩栩如生,个性特征鲜明堪称元代金铜造像的典范之作。 类似的作品寥寥无几。如,北京翰海2013年秋拍一尊高80厘米的注荼半托迦尊者以1150万元人民币成交(参阅1)。香港佳士得2016年秋拍,一尊罗汉像,高86.4厘米,以折合人民币2983.8万元成交(参阅2)。 而此尊元代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像与这两尊罗汉像相比,亦毫无逊色之处。 参阅:1、北京翰海,2013年12月08日,编号3613,宋/元,注荼半托迦尊者,高80厘米;成交价:1150万元人民币。 2、香港佳士得,2016年11月30日,编号3233,宋/元,鎏金铜罗汉坐像,高86.4厘米;成交价:2983.8万元人民币。 |